下拉菜单:ycsz.edu.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堂教学

经典课例 送教下乡——明敏老师的语文课《故乡》

信息来源:育才三中 来源:明敏 日期:2017-10-2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故乡》教学设计(一课时)

育才三中  明敏 

  一、介绍背景资料,切入课文教学 

  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我们先了解一下文学常识:《故乡》,读。 

  (知识卡片一,生齐读) 

  《故乡》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学生笔记) 

  ——《故乡》是篇小说,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板书:小说三要素  情节  人物  环境) 

  ——现在,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情节: 

  课前我们读了课文,请同学们思考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①小说以“我”回乡搬家为线索,写了哪三个故乡?②用课文中的词分别概括这三个故乡。 

  (明确:回忆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 

          美丽         萧索        希望 

  回忆的故乡因充满童趣而美丽;现实的故乡因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而萧索;作者在理想的故乡中寻求茫远的希望。小说重点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对情节有了初步了解后,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小说的典型人物 

    

  三、人物: 

  (知识卡片二,生齐读) 

  小说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刻画典型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九年级上册《谈谈小说》) 

  (板书:外貌  语言  心理  动作  神态)——用的是初二的学生,所以把阅读要求降低。 

  (一) 

  (幻灯片)学法指导一:用“选点比读”的方法,分析“闰土”这一典型形象。 

  要求:速读 “少年闰土”(1230自然段)和“成年闰土”(5476自然段),寻找比较点,感受在细腻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闰土的变化。 

  (师示例,学生自读,全班交流。) 

  闰土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苦,笼罩着他。苦的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幻灯片)——闰土,是在封建礼法的束缚下,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麻木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学生笔记) 

    

  (二) 

  (幻灯片)学法指导二:用“多角度评析”的方法,分析“杨二嫂”这一典型形象。 

  要求:精读(3952自然段),妙点揣摩,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细节描写得好,表现了什么。 

  (每个学生找一个妙点,批注。全班交流。) 

  以小手工作坊为经济来源的杨二嫂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使她由“终日坐着”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自私贪婪、势利尖刻的“圆规”。 

  (幻灯片)——杨二嫂,是庸俗的失去道德操守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学生笔记) 

    

  (三) 

  如果说,闰土是农民的典型形象,杨二嫂是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小说中的“我”又具有什么典型性呢?让我们细读这几处。 

  (幻灯片)(生齐读)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到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思考,我们从这几处能读出什么? 

  三十年前的正月,老屋里举办隆重的大祭祀活动;三十年后的正月,老屋却要易主,卖给别姓。作为地主阶级的大家族,三十年来,家景日益衰落。而“我”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也只能到异地去谋生,寓所是租来的,展转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我”,是没有稳定经济基础,精神上孤独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学生笔记) 

    

  四、小结:  

  (幻灯片)“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闰土因苦而麻木,杨二嫂因苦而恣睢,“我”因苦而展转,这些典型形象“苦”的社会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幻灯片,写作背景一) 

  1919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沿途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心情沉重而又悲愤。19211月,他以这次回乡的所闻、所见、所感作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 

  (幻灯片,写作背景二)接着读—— 

  1921年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乱时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由于不彻底性,封建主义仍压迫着劳苦大众,帝国主义的入侵,再加上众多的苛捐杂税,使人们的生活流离失所,更加悲惨萧条。《故乡》深刻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 

  (幻灯片)在《故乡》中,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些贯穿小说始终的文字,齐读—— 

  8自然段,“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33自然段,“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77自然段,“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 

  小说《故乡》创作的时期,是近代中国经济整个崩盘的时期,经济的大萧条牵扯到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许多如闰土一样的农民苦得像木偶人;许多如杨二嫂一样的城镇小市民苦得失去了道德底线;许多如“我”一样的现代知识分子苦得四处奔波,精神上找不到出路。 

  在杭州,绍兴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浙江是鲁迅的故乡;而到了日本,中国就是鲁迅的故乡。在这时,“故乡”和“国家”就成了同一个概念。也就是说,读—— 

  小说写的是具体的“故乡”,但它表现的却是鲁迅对“国家”的感受和希望,“现实中的故乡”其实就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近代中国现状,“理想中的故乡”是鲁迅对中国前途命运的痛苦思考。《故乡》是一个时代风貌的经典缩影。 

    

  下课! 

    

    

  2017-9-20